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许多科技领域将处于从跟踪国外到与发达国家并行发展的转型期,科技发展也将步入对基础研究需求的密集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对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基础研究,是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强国的战略需要。 当今世界基础研究正呈现新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研发格局深度调整,基础研究取得新发展、呈现新特点。一是引领效应凸显。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相伴相生、日趋活跃,基于科学的技术发展,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二是前沿突破涌动。科学向纵深发展,对物质本质、宇宙本源、生命本性等的探索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科学成果不断涌现,人类认识的疆域不断拓展。三是交叉融合深入。多学科交叉综合发展催生新的领域,如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融合形成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方向,纳米科学与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等方向。四是合作博弈激烈。全球科技界在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以应对共同挑战的同时,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与行动。
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从跟踪到并行发展的转型期。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研发投入增长的重要引擎。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3.1%,超越日本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在科学论文方面,我国已达到与若干创新型国家总量并行的阶段。据统计,2002年至2012年(截至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共被引次数排世界第六位,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基础研究在总量渐进、稳步发展的同时,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包括实验确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被称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可以说,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在努力向世界先进水平赶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开拓前沿的原创成果缺乏,科技领军人才不够,学科布局不均衡,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基础研究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还不够成熟等。
抢抓战略机遇推进我国基础研究。一要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要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建设制度程序公正、绩效回报丰富、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谱系多样的基金制,努力成为引领我国基础研究的学术灯塔。二要积极拓展资源总量空间。投入基础研究,就是投资未来。目前,我国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保持较快增长,但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近年来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重只在5%以内,远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水平。我们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应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基础研究投入预测与资源配置的战略研究,结合落实中长期规划纲要,及早筹划“十三五”发展。三要科学统筹资助部署。应加强全面布局,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交叉融合发展;培育创新人才,扶植优秀青年人才,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重点领域部署,努力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技术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大力营造创新环境。营造基于原创导向评价的环境,营造稳定支持潜心研究的环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营造诚信科研的环境。(来源:国家自科基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