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研动态

苏州大学:科学基金夯实创新基础

2011年,苏州大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50余项,获得科研总经费突破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215项,获资助经费突破1亿元,在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江苏省内高校中仅次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同时,该校还获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 “苏州大学在‘十一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量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势头,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是学校‘顶天立地’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显著成果,体现了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稳步提升。”苏州大学科研处处长郁秋亚说。

内扶外引

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苏州大学围绕重点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内扶外引并举,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构建为主要形式,向海内外招聘特聘教授,实施“东吴学者计划”,全力打造人才队伍。

近3年来,苏州大学共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各类人才450 余名。同时,学校不断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并逐步形成了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科研奖励等方面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调动了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并强化了人才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苏州大学以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等为依托,每年遴选创新团队加以建设。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带动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团队承担重大综合性项目能力的提高,整体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苏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蓄积动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研究院、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等十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得以成功组建。一个个学术梯队合理、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科队伍给苏大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近年的科研立项和获奖成果来看,该校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的取得者80%源自领军能力强、学科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梯队。

在重视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苏大也十分注重对已有人才的培养。通过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学校还积极加强本土教师与引进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校内外学术精英融合,达到“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目标。

协同创新

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鲜活动力,苏州大学形成了“内和外协”的办学理念: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拆除学科藩篱。该校以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为核心,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研究院,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苏州大学还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两大平台,推动国际、国内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入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已有110多家,销售额达5.4亿元。依托学校技术成果建立的高新科技企业达32家。

“十一五”期间,苏州大学基础研究实力逐步增强,获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持续上升。其中面上项目、青年基金资助数量逐年递增,承担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苏州大学获得的430 个项目中包括重点项目8 项,重大研究计划7 项,专项基金项目17 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5 项,面上项目280 项,联合资助基金项目2 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1 项,国际(地区) 合作与交流项目10 项。从“十一五”期间苏州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类别来看,苏州大学获得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标志着苏州大学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标志着苏州大学承担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显著提升。”苏州大学科学与产业部丁正锋、刘开强等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经验探讨》一文中总结道。

为激励创新,提高学校的科研竞争力,苏州大学设立了校内培育基金,为科研人员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经费提供了研究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四大培育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交叉学科预研项目”以及“青年教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校内培育基金项目,该校资助了一批创新性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研究,明显提高了苏州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长期持续资助下,苏州大学通过培育人才队伍和校企协同研发,夯实了创新基础。

TOP